最近我发现,名字里带“文化”俩字的东西,越来越多了。
天天在热搜上挂着的“职场文化”,内容不过是一批跟风拍出来的都市剧;看起来好像很贴近生活的“相亲文化”,讨论内容其实也就是几篇吐槽相亲的帖子,套路雷同翻来覆去。可是,靠复制粘贴而暂时流行的风潮,往往只能提供高度同质化的即时快乐。大家爽一波就完了。就像年初那个合成大西瓜的游戏,火的时候惊天动地,活像不玩就要被开除出年轻人队伍。没两天就再也无人提起。而能被称之为“文化”的,一定不是这种一次性的大流行。
01
对我自己而言,区分一种暂时流行的娱乐方式和一种文化的办法,是看自己对它有没有探索欲和创作欲。就拿大家最熟悉的《王者荣耀》来说,这个游戏到底有没有形成“文化”,要看玩家的表现。时常看见王者玩家从峡谷里骂骂咧咧地走出来,仿佛再也不想进去。
但一听说又出了什么新活动、新皮肤,又纷纷冲在抢先体验、二次创作的第一线。
比如我表弟,最近就十分热衷于用英雄皮肤到处拍照,让它们跟现实世界合影。
峡谷似乎对玩家有种强烈的、持续的引力。
表弟供图。
说来惭愧,我自诩为资深王者玩家,朝阳区第一阿珂,却直到最近才领悟过来,它对玩家来说到底是什么。
事情要从上一次回家说起。
我和我18岁的不是很熟的表弟,在爷爷慈爱的眼神鼓励下例行公事地下象棋。
按照三岁一代沟的说法,我和表弟中间隔了三道沟,本应无话可说。
直到将军时刻,我脱口而出:“想叫就叫吧,反正是最后一声了。”
而表弟眉头一挑,回了我一句:“牛啊牛啊。”
语毕相视一笑,确认都是为《王者荣耀》台词上了头的人。
尽管我们相差快十岁,他看不懂我追的剧,我瞧不上他爱的番,但峡谷台词是我们共同的口头禅。
这一刻我俩都知道,代沟,我们已经跨过去了。
我手机上装卸最频繁的就是各种游戏APP。往往是跟风下载,没多久通关了、烦了、腻了,就再也不想留着占内存。但在不知不觉间,王者就成了手机里存续时间最久的游戏App,就连生活里说话聊天,都不自觉有了王者梗。这让我意识到,王者有时候像一台雷达。
用游戏梗对话,降低沟通的成本,让我和表弟迅速确定了对方的同类身份。站在真·国民手游的肩膀上,遇上脑子卡壳找不到形容词的时候,说一句王者梗大家就都懂了。
比如我表弟,因为班级活动总是勇于承担带水带饭的责任,及时把大家血条拉满,就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土木蔡文姬”“南校第一奶妈”。
这种圈里人懂自懂的快乐,懂自懂。
此前,这个游戏在我心中的形象,一是娱乐,二是社恐救星。
逢年过节聚会,迅速打破尴尬的工具,从十年前的桌游变成了“开一局”。
然而跟表弟深入交流之后我发现,终究是我这个青铜小看了王者。
对表弟来说,它有很多种用法。
比如说疫情期间,他们宿舍互相打气,每天都要在群里发一遍“抗疫CP”——
跟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把它当游戏打;等回了家上床睡觉,它就成了晚安读物。
不爱看小说的他偏偏对英雄小传情有独钟,睡前总爱来一篇。
蔡文姬为什么崇拜曹操、上官婉儿的武器为什么是支毛笔这种幕后故事,讲起来头头是道。
表弟供图:“就很引人入胜啊!”
表弟还让我看了一段他们班团建视频,现在年轻人想搞点事情,又嫌弃传统活动没创意的时候,就会打开王者——
然后举办学英雄走路大赛。
效果大概是这样的:
没想到玩个游戏,连活动策划的任务都有了着落。
不得不承认,现在的玩家,人人都有100种打开王者的姿势。
好像有人的地方就有峡谷,当大家不只把它当做游戏,还在生活里用它玩梗、消解尴尬、联络感情,也把它当成看故事、玩游戏、表达自己的渠道的时候。
官方也因此成为玩家口中“被游戏耽误的画手/作家/社交大师”。
有意思的是,官方还真的跟玩家调侃的形象越来越接近。
比如说玩家都觉得文字版的英雄故事意犹未尽,官方就真的开始拍微电影。
上次蔡文姬和澜的短片刷上热搜榜,身高八尺的土木蔡文姬(即我表弟)看得热泪盈眶,强烈呼吁王者快点投身影视创作大业。
02
论搞创作的热情,王者玩家就没认输过。
画个表情包什么的算青铜级入门,从背景世界观到英雄皮肤,每个玩家都有一份主宰峡谷的野心。搜索#王者荣耀同人#,超话阅读量有5.9个亿。像#王者荣耀长安风物志#这样的官方自己发起的二次创作大赛,涌入话题的玩家也都数以亿计。
其中又划分出#王者荣耀同人文#、#王者荣耀同人图#、#王者荣耀同人曲#等多个细分领域。
英雄小传明明那么好看却又那么短,我那不成器的理工科表弟还在嘤嘤嘤。
他的同好里早有大神提笔上阵,出手就是十万字爱恨情仇,开连载日更不断。还有人热衷于给喜欢的英雄画漂亮的皮肤,给心爱的峡谷故事配上好听的歌曲。
当玩家们纷纷在王者IP里寻找表达自己的渠道,游戏就变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载体,一种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游戏官方和玩家的关系,有些是互不搭理,有些是相爱相杀。
而能成为一种文化的,大概都是“相辅相成”。
王者荣耀的官创和玩创就是这样一种关系。
官方会在英雄台词、特效里设计很多小心思,比如说嫦娥有“夜晚的太阳,保护属于他的人”,而后羿的自我介绍就是:“我,最后的太阳。”
而猪八戒在峡谷里遇到嫦娥的时候,头顶上还会冒出几颗小心心。
暗戳戳搞事情,其实给玩家预留了充沛的创作空间。
玩家剪辑的后羿&嫦娥CP台词小电影。
1000个读者有1000个哈姆雷特。
1000个玩家,就能演绎出1001个不同的峡谷故事。
在玩家蓬勃的创作欲面前,王者官方并不吝啬提供舞台。
前段时间的嫦娥皮肤设计大赛,流量将近4亿,最后决赛时,玩家们在3天里投出了九千多万票。
最后的获奖作品《拒霜思》,将由官方和作者共同打磨,成为游戏里的正式皮肤。历时两个月,刚落下帷幕的“长安风物志共创大赛”,同时向玩家开启了三条不同的赛道。
LOFTER上有“白波青嶂”,根据上元三夜的长安城创作插画、漫画;
B站上是“飞袂惊鸿”,邀请玩家翻跳公孙离的惊鸿舞;半次元上开启的则是设计大赛,“云槎千绣”,让玩家亲手设计长安河畔的祈福花船。这次的风物志共创,细分了不同的领域和主题,让各有所长的玩家,在自己最擅长的赛道上奔跑。
除了奖金、游戏道具和周边等实体奖励,来自玩家的共创作品还被装订成册,编制为《王者荣耀·三分之地风物志绘本》,由官方和所有参与共创的玩家永久珍藏。
对玩家来说这意味着,王者不是官方“独创”和“独有”的,它真正属于每一位玩家,每一个共创者。
03
游戏是官方和玩家共同的艺术,而非你输出、我接受的单箭头关系。
作为一个日活过亿的国民游戏,王者的触角必须足够多,内容必须足够丰富。
然而单靠一个团队的视角和灵感,就算再广阔也始终会有边界。真正能够跨越边界的,是玩家自己。
他们想要的游戏体验,他们渴望的王者故事,最了解的是他们自己。
所以,王者荣耀一直在鼓励玩家自主的创作,给他们展示才华的舞台,反过来,也从玩家身上汲取新的、更精确的灵感。
今年的腾讯游戏年度发布会上,王者荣耀正式公布了“IP共创计划”。
一方面,持续完善“风物志”的同人创作生态,连接用户兴趣圈层。
另一方面,邀请更多玩家加入“共创策划基地”,参与到游戏内的资产共创。
跟从前相比,IP共创计划不再是单一的某个活动、某个节点,不再只有一种或几种参与方式。
对王者IP的创作,玩家拥有了更广的参与权限。
以今年的风物志共创大赛为例。
长安赛年的主题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做了与游戏设定契合的改编,而风物志共创也以此为基础,长安城里上元三夜为背景展开。
绘画、舞蹈和设计的主题,都以辉煌烂漫的长安风物为底色。玩家基于王者IP世界观进行创作,看着自己的作品转化为其中一部分,收获荣耀与成就,也收获继续创作的动力。
而这个亲手搭建王者IP的过程,也是他们主动去关注和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
IP共创计划为玩家提供的创作空间,也比之前更为广阔。
开放的领域,从同人、动画,到剧本杀、音乐剧、广播剧,再到美食、汉服……
年轻人不同的兴趣领域中,总能找到王者IP的入口。
这对个体的玩家来说,参与创作的途径选择多了,门槛低了。他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才华与价值。
让玩家和官方的灵感在同一个舞台上交汇、融合,衍生出更多的可能,互相构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很难再说王者荣耀只是一款游戏。它不仅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也与许多玩家的创作梦想息息相关。
除了最基础的娱乐功能,王者荣耀还正在成为一座桥梁,无数年轻人通过它彼此连接,也与更大的世界连接。
与此同时,王者荣耀也在帮助更多领域和行业获得年轻人的关注。
为杨玉环设计的【飞天】皮肤,引导更多年轻人对灿烂的敦煌文化产生兴趣;
此前5周年推出的李小龙皮肤,承载着特殊的时代情怀,备受用户喜爱。
而前不久刚上线的李元芳【飞鸢探春】,则聚焦于世界风筝之都——潍坊的风筝艺术,向年轻人传播非遗文化。
最新公布的共创计划中,王者荣耀携手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白鹤梁博物馆,把有1200年历史的白鹤梁文化带到峡谷中。以“石鱼出水、以兆丰年”的文化内核,推出今年第一款国民记忆皮肤。
王者一直在做这一道桥梁,让传统的文化与青春的玩家相连与融汇。
一个IP、一种文化的长远而丰盛的生命力,一定是共同创作的结果。
而这正是王者荣耀IP共创计划努力的方向。
感谢你读到这里,记得把Vista看天下“设为星标”,多多点赞、在看、转发,明天还有更精彩的文章。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
我想带你去看对面水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