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定“要命”的餐后高血糖?
餐后血糖不仅预示着血糖控制的好坏,而且其数值升高也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征兆。数据显示,糖尿病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的2~4倍,且隨着餐后血糖的增高,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的风险也在增高。
餐后血糖测试时间别弄错
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从进餐第一口饭算起,2小时后的血糖值。可不是吃完饭后再开始计算的哈,如果之前有这样算的朋友,记得下次别弄错了!!!
控制的标准范围
餐后血糖的控制标准是因人而异的,需要结合年龄及病情、身体状况,在尽量减少低血糖的基础上,逐渐平稳安全地使血糖达标。并不是血糖降得越低越好!!!
一般来说,糖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7~10mmol/L即可,病程较短、年龄较小,且无糖尿病并发症和其它严重疾病的2型糖友,最好控制在7.8mmol/L以下。
①控制进食量,每餐吃七、八分饱即可(一般情况下每餐的主食不超过2两)。
②稀饭、粘粥的“升糖指数”较高,可显著升高餐后血糖,所以糖尿病人尽量不喝或少喝稀饭。如果实在想喝,可以多加粗粮及豆类。
③淀粉类食物不宜当菜吃:一些富含淀粉的菜,如土豆、芋头、山药、南瓜、藕等,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同主食相似。当食用这些蔬菜时,一定要控制食用量,同时减少主食的量。
④为减轻餐间饥饿感,主食里面可以增加膳食纤维含量较高的粗粮或全麦食品,每餐要有绿叶蔬菜,糖友的饮食宜采取“少吃多餐”。
⑤粗粮并非越多越好:粗粮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食用后会有饱腹感,不容易饿,并且可以延缓对糖的吸收,因此很多医生都会建议糖尿病人多吃点粗粮。
但这并不表示可以大量吃粗粮,粗粮也是主食,不必顿顿吃,也需要限量。一般情况下。每餐主食不能超过2两的重量,精制粮与粗粮的比以6:4为最佳。
运动可以消耗体内的热量,辅助降低餐后高血糖,号称能抵半片降糖药。一般建议在餐后半小时开始运动,应选择有氧运动形式(如慢跑、快步走等),运动强度不宜过大,时间掌握在30~45分钟。
注意:不要做激烈的无氧运动,后者可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反而会升高血糖。
药物使用不当,也会使餐后血糖偏高,例如:未按时服用降糖药;药物剂量不足;漏服药物等等。
主要用于降低餐后高血糖的药物有:
①格列奈类:包括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为非磺脲类的胰岛素促泌剂,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期分泌,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具有吸收快、起效快和作用时间短的特点。
②α—糖苷酶抑制剂,包括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该类药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和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
③速效或短效胰岛素制剂:速效胰岛素类似物有诺和锐、优泌乐等,短效胰岛素有诺和灵R、优泌林R、甘舒霖R等,尤其是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具有快速吸收、快速达峰、快速恢复基础状态的特点,能较好地控制餐后高血糖。
需要强调的是,药物用法也很重要,如α-糖苷酶抑制剂要求与第一口饭一起嚼碎同服,诺和龙要求餐前即服,诺和灵R要求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诺和锐要求餐前即刻皮下注射。
如果用法不正确,疗效将会大打折扣。当然,如果药物选择和用法都没问题而血糖仍高,可以酌情加大药量或采取联合用药。
(注:用药请务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选用药物对控制餐后血糖非常关键。)
采血过程中的某些环节,也会造成血糖升高的,如:手部没有洗干净;未用酒精消毒皮肤;血糖试纸已过期,或者试纸条码不相符等。
应激性高血糖强烈的应激因素,如严重烧伤、大手术、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感染性休克等所致应激状态,使体内升糖激素分泌增加,拮抗胰岛素,而出现血糖升高。
情绪波动(如焦虑、紧张、生气等)、寒冷天气、身体状况不佳(如感冒、腹泻、睡眠不足、过度劳累等)……
你还碰到过哪些使餐后血糖高的原因呢?
餐后血糖总是高?这4个吃饭习惯教你轻松控制餐后血糖
管住嘴,说到容易做到难,糖友们“贪吃”不可避免,那改变进餐习惯能否帮我糖友们控制血糖呢?
我们习惯以大米饭为主食,每日都摄入大量碳水化合物,因此餐后血糖升高较明显。如何控制餐后血糖、减少血糖波动便成为了糖友们控糖的难题。
但是你知道吗?改变一下吃饭的习惯,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哪些习惯将会帮助大家更轻松地控制餐后血糖。
1、改变进餐顺序:蔬菜—肉—饭
建议糖友们的用餐顺序是蔬菜—肉—饭,先进食蔬菜、蘑菇、藻类等,然后进食肉、鱼、大豆、乳制品等含蛋白质的菜肴,最后进食米饭、面条、面包和芋薯类碳水化合物,以及部分水果。
这是因为蔬菜里面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可延长碳水化合物的分解时间,进而延缓餐后血糖的升高。
另外,人们的吃饭习惯往往开始吃得多,所以先进食升糖指数低的食物比较好。
2、用筷子代替勺子
用筷子吃饭有助于控制血糖。用筷子吃饭比用勺子吃饭有助于控糖最重要的原因是用筷子吃饭拉长了用餐时间。
以一碗正常大小的米饭为例,用筷子平均要吃43口才能吃完,而用勺子只要20口。
进餐时间长了,食物消化吸收的速度减慢,糖分缓缓地释放到血液中,血糖也就更容易控制。所以,糖友们应该尽量拉长用餐时间,每顿饭用20~30分钟。
3、增加每口饭的咀嚼次数
通过不断咀嚼,人体会分泌一些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分泌到一定程度便会刺激大脑中的饱足中心发出吃饱了的信号,食欲就会下降。
相反,如果没有很好地咀嚼,等到大脑发出饱足信号,往往已经吃过量了,不利于血糖控制。此外,粗嚼急咽会加重胃和胰腺等脏器的负担,久而久之容易诱发消化系统疾病。
4、煮米饭时放点小米或玉米等杂粮
刚刚熟透又不黏糊的“整粒大米”有助于控糖,因为这样能延长胃肠道消化吸收的时间。
要想避免做出“黏米饭”,有两个小窍门:
一是洗米不要超过3次,否则米里的营养就会大量流失,蒸出来的米饭香味也会减少;
二是先把米泡0.5~1小时,让米粒充分吸收水分,蒸出来的米饭就会粒粒饱满。
另外,在大米中适量加些小米或燕麦等杂粮,做成“二米饭”。杂粮富含丰富的膳食纤维,不仅能增加饱腹感,还能延长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时间,进而延缓餐后血糖的升高。
这些,你都学会了吗~?
糖尿病友血糖居高不下的10大原因
影响血糖的因素众多,涉及到饮食、运动、心理、用药、监测等许多方面,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血糖的良好控制。现列举出10种最常见的导致血糖不降的原因,可根据自身情况对照查找血糖不降的根源。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无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不管病情轻重如何、有没有使用降糖药物,都需要控制饮食。血糖轻度升高的糖尿病患者,单靠饮食控制,即可使血糖恢复正常。
相反,如果不控制饮食,用再好的药也无济于事。不过,饮食控制绝不是饥饿疗法或是严重偏食,而是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的量(指“总热量”,而不单指“主食”)与质(各种营养成分的比例)。
有规律的有氧运动能促进肌糖原分解及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能降低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强降糖药物的疗效,还能舒缓情绪,减少血糖波动。相反,运动量不足对血糖控制不利。
情绪对血糖影响很大,紧张、焦虑、气恼、失眠、大喜大悲、过度兴奋等情绪变化,均会导致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胰岛素释放减少,血糖升高。另外,生活不规律,过度疲劳也会引起血糖波动。
寒冷刺激可促进肾上腺素等胰岛素拮抗激素的分泌,使血糖升高,病情加重。夏季出汗较多,若不及时补充水分,血液浓缩,也会使血糖升高。
发热、严重感染、外伤、手术、心梗、卒中等应激状态,或女性处于妊娠期、月经期,均会使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削弱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导致血糖升高。
糖尿病患者用药应个体化,需根据分型、体型、胰岛分泌功能、年龄、肝肾功能、有无并发症以及血糖谱的特点,选用降糖效果最好、副作用最小的药物。需要提醒的是,糖尿病医疗广告鱼龙混杂,诸如“几个疗程即可根治糖尿病”的宣传纯属无稽之谈,切莫轻信。
药量不足导致血糖不降很好理解,不再赘述。大家需要警惕的是用药过量。降糖药用量过大,血糖降得过快太低,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及升糖激素(如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等)分泌增加,使血糖反跳性增高。
此时若继续增加药量,血糖会更高,正所谓“矫枉过正”、“物极必反”。因此,空腹血糖升高的患者,一定要先搞清是“降糖药用量不足”还是“低血糖后高血糖”,若属后者,则应减少夜间降糖药量。
降糖药种类很多,用法各异。若用法不当,则事倍功半。例如,磺脲类降糖药(如达美康等)最好于餐前半小时服用,使药物的作用高峰与餐后血糖高峰同步,降糖效果最佳;拜唐苹应与第一口饭嚼碎同服,空腹服药没有任何效果。
此外,由于药物的半衰期不同,有的药需一天服三次,有的只需一天服一次。例如,糖适平等短效制剂,应一日三次,餐前服用,若仅服一次或两次,则很难使全天的血糖得到满意控制。
有些降糖药物(尤其是磺脲类)在服用一段时间后,效果会逐渐减退,医学上称之为“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此时应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调整药物或换用胰岛素。
胰岛素抵抗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体重超重及肥胖者,其血糖升高大多是因为患者对胰岛素不敏感,而非血循环中胰岛素含量低所致。
这类患者的首选治疗不是刺激胰岛素分泌或补充外源性胰岛素,而应选择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等具胰岛素增敏效果的药物,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来提高降糖效果。
某些药物可拮抗胰岛素的作用,削弱降糖效果,如糖皮质激素、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噻嗪类利尿剂、雌激素、甲状腺激素等。因此,合并其他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在选用药物时,应尽量不用或少用对血糖有影响的药物。
来源:人卫健康、减糖科普与食谱、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简介
1989年成立内分泌专业组,2003年独立门诊,2006年独立病房,2011年独立病区。内分泌科是张家口市内分泌代谢专业唯一具有硕士研究生招收与培养资质的科室,张家口市唯一具有内科学(内分泌代谢)专业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收与培养资质的科室。国家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规范(GCP)备案专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健康教育管理认证单位,糖尿病院内血糖管理培训实践基地,河北省生长发育与矮小症专病联盟单位,河北省罕见病成员单位,共青团河北省青年文明号。多次承办河北省省级继续教育项目和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曾多次获得过院级的“先进科室”、“先进护理集体”等称号。内分泌科将努力建成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服务优质、团结协作的学习型团队,集医教研于一体、以内分泌代谢疾病为诊疗特色的京西北区域国家重点内分泌专科。
内分泌科年门诊量6.4万人次,病房床位64张,年住院2021人次。内分泌科现有医生15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6人,主治医师4人,住院医师4人。内分泌科现有护士17人,其中主管护师7人,有2名护士持有糖尿病教育专科护士证。
内分泌学科是院级重点学科,开设有内分泌专家门诊、生长发育门诊、肾上腺门诊、肥胖门诊、甲状腺门诊、普通门诊、宣教门诊。糖尿病与甲状腺疾病为内分泌科常见疾病,目前内分泌科开展的亚专业包括生长发育、内分泌高血压、肥胖和特殊类型糖尿病,涉及病种包括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生长发育异常、肾上腺疾病、垂体疾病、性腺疾病、骨质疏松、肥胖等内分泌代谢疾病。
内分泌科联系电话:0313-8041513 804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