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嘟妈给大家分享一篇儿童沟通技巧科普文,可能会有点枯燥,但是真真是有用的干货。乍一读可能有点枯燥,建议可以先收藏,等到睡前夜深人静的时候慢慢看,会有一些收获的!
沟通动机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和感情的传递和反馈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家长们与孩子的沟通也是如此。有些家长会感到疑惑:“可我的孩子还听不懂我说什么啊?我的孩子还不能清晰地表达他的想法,还不能顺畅和我沟通哎?”
其实,沟通过程不仅仅是语言沟通,也包含形体语言等赋予了信息含义的任何东西。
沟通动机的激发
婴幼儿早期沟通动机往往与其生理需求有关,如饿了、困了、害怕,属于非社会性沟通动机,希望获得食物等物品。
随着儿童的成长,开始逐渐出现社会性的沟通动机,如寻求合作、分享、同意、表示赞赏等社交沟通动机,希望获得社会性关注。例如在游戏中希望与他人分享有趣的新玩法。
所以针对不同的沟通动机,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的强化物去诱导激发孩子的沟通欲望与沟通表现。这里有3个技巧可供家长们学习。
1、创设情境法
在日常生活中有目的地设计制造情境,让儿童有主动提要求的机会。如:
- 选用儿童感兴趣的物品,若无法确定,要想办法创造,如天热时带儿童进行大量运动,使其产生喝水的需求。
- 互动过程中强调眼神交流,培养儿童眼神注视的习惯。
2、游戏停顿法
与儿童进行他熟悉的游戏,在游戏进行到关键环节时,突然停顿,让儿童期待游戏的继续,从而主动用手势或者语言向家长提出继续的要求,一旦儿童表达,家长需立即满足。如:
家长抱着儿童转圈,儿童开心地笑,突然停下来,甚至可以放下儿童,诱导儿童提出抱着继续的要求;自己在旁吃橘子,表现出橘子真好吃,儿童若将橘子塞到家长手里,家长则可表示出不解,直到双方有目光接触且儿童有表达的意图。
注意事项:- 最好是肢体游戏,如挠痒痒、追逐等简单但必须两人配合进行的游戏。
- 将游戏设置成固定的模式,配以简单的口令,易于儿童掌握。
- 每次互动时间不宜太长,当儿童失去兴趣后不要强迫,应更换游戏内容。
3、故意犯错法
在儿童熟悉的日常场景中,家长故意犯错或显示自己的笨拙,让儿童发现错误并主动纠正家长的做法。如:- 假装自己找不到某样东西,夸张地表现自己的挫折感;
- 帮孩子穿衣服时,假装无意忘记或者穿错某样东西;
- 喝汤时提供叉子;
- 拼拼板(有凹陷的嵌板)时故意拼错或显示困难,可以大声表示疑惑“怎么拼不进去呢?”等待儿童反应。
注意事项:- 平时儿童的生活要尽量安排得有规律,游戏中强调游戏规则,使得发生错误时儿童易于察觉。
- 互动过程中强调眼神交流,使儿童意识到要先建立目光联系,才能开展有效的沟通。
共同注意
共同注意是指在2人及以上的互动过程中,个体能够通过协调眼神、动作、语言等形式来与他人共同关注某一人、事或物体信息。根据共同注意的主体和表现方式的不同分为应答性共同注意和自发性共同注意。
1、应答性共同注意
个体对于来自他人的某一人、事、物的目光、动作、语言有恰当的反应。包括与他人有目光接触、追随他人的手指提示、追随他人的目光转移。分别为基础、低水平、高水平的应答性共同注意。
2、自发性共同注意
个体能够自发主动地运用恰当的沟通行为引起对方对某一人、事、物的注意。包括主动目光接触、目光转移、手指指示、展示和语言表达。共同注意对儿童语言能力和社会理解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共同注意能力是促进儿童沟通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在这方面有所欠缺,除了寻找专业康复治疗以外,也可以进行相应的训练。
1.目光接触阶段
训练内容:人具有社会性,刚出生1-2周的婴儿就会表现出对人脸部的兴趣高于其他部位的倾向。目光接触旨在与对方建立联系。①强化物(儿童想要的,感兴趣的物品)②强化物+手势诱导③手势诱导
训练方法:家长可以将儿童喜欢的玩具放在手掌心,将手掌心的物品呈现在儿童眼睛正前方,确认其眼睛注视到物品后缓慢向自己的视线移动,以此完成儿童与自己的目光接触。过程中可以使用手势诱导加强,当实现共同注意后,将所使用物品奖励给孩子。多次联系,直至掌握。
2.应答性共同注意阶段
训练内容:
①手势提示的应答性共同注意②语言提示的应答性共同注意③目光提示的应答性共同注意(眼睛、视线、圈出物品)
训练方法:将手指呈现在儿童眼前,在儿童注意到后移向自己的眼睛,家长发出看的声音,手指再指向需要关注的物体/地方。(可将手势提示换成语言提示。)可以选择儿童喜欢的遥控声光电玩具,放在不易注意到的地方,手势诱导成功后,立即启动声光电玩具进行奖励。多次联系,直至掌握。也可以使用图片人物,用圆圈圈出图片人物的眼睛,用直观箭头表示视线,圈出人物眼睛所注视的物品进行共同注意训练。
3.自发性共同注意阶段
训练内容:①动作引发他人的共同注意②语言引发他人的共同注意③主动分享物品引发他人的共同注意
训练方法:重点在于引导儿童主动的要求家长的共同注意,搭好积木后拉家长去看、路上看见小猫小狗用手指或发出兴奋的声音等都是值得鼓励的行为,家长需要积极回应。模仿与非语言沟通
模仿是人一生中重要的学习手段。我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语言。动作等行为方式,并将之转化为自己的技能。模仿是文化和语言学习的基础,我们的大脑通过脑细胞镜像神经元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为模仿建立网络联结。
通常模仿行为发生于诸多领域。通过面部模仿,孩子模仿他人的表情,促进情绪的协调;通过声音模仿,孩子逐渐掌握和发出新的语音词汇,这将是构成儿童口语的基础。因此,模仿在儿童的语言发展中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语言模仿内容,发展顺序
1.单音节发音:儿童日常生活中已熟练的发音,如啊、哇、呜。玩具乐器的声音:喇叭“滴滴”、鼓声“咚咚”。动物叫声:“喵喵”、“汪汪”、“叽叽”。2.多音节发音:打雷声“轰隆隆”、敲鼓声“咚咚锵”、铃声“叮叮当”。3.各种音节组合:日常生活中的词汇。4.各种结构的短语。5.各种句式的句子。
非语言沟通
非语言沟通在实际沟通中所承担的并不是辅助性或沟通性角色,实际上正常人的生活中约60%以上的沟通是通过非语言形式完成的。
婴儿在一岁以前还没有学会说话,就已经可以使用很多非语言的沟通手段和成人互动。如用手指着玩具示意成人拿给他看,眼神在成人与奶瓶之间转换示意要喝奶,身体向妈妈方向倾斜示意要妈妈抱等等。
训练内容1、眼神接触①别人发起沟通时,回应对方的眼神接触②发起沟通时,主动寻求对方的眼神接触③跟随别人的眼神转移到近处、远处的目标④用眼神示意近处、远处的目标
2、面部表情① 理解别人的表情代表肯定、否定,要接触自己还是忽略自己②对夸张的面容表情增强注意③对表情的突然变化增强注意④对表情的注意力多余对物体的注意力⑤做出难过或开心的表情表示肯定或否定
3、手势①跟随手指指示注意到近处、远处的目标②使用手指指示表达需求③使用手指指示分享兴趣
4、身体姿势①理解别人点头、摇头表示肯定、否定②能运用点头、摇头表示肯定、否定③理解常用的身体姿势表示特殊含义④运用常用的身体姿势表示特殊含义
那么家长们可以怎样潜移默化的促进小朋友在模仿和非语言沟通方面的能力培养呢?我们来举几个例子。
1.生活情境教学法活动目标理解别人对自己接受或者回避活动准备爸爸忙着做一件家务,此时儿童寻求帮助活动过程儿童拿着食物要吃却打不开瓶盖,妈妈表示自己也打不开,提醒孩子去找爸爸帮忙,这时爸爸故意忙着拖地,不回应孩子,或只是回答“我现在正忙”。儿童要理解此时需要等待,别人有空回应自己时才能提出要求。儿童要保持注意力持续关注爸爸的行为,当爸爸暂停拖地的动作休息时,儿童可以提出请求,此时爸爸才能回应儿童的请求并提供帮助。注意事项别人对自己的接受包括三个要素1.有空闲2.注意到自己3.态度友善。可以将三个要素作为三个训练目标放在三次活动中每次只针对一个目标。引导要让儿童主动观察和判断,不宜有过多指令。
2.游戏介入法
活动目标根据表情猜测情绪 活动准备表示情绪的表情卡片 活动过程成人做出不同表情,让儿童先模仿,后选出代表不同情绪的卡片。并猜测发生什么样事情的时候会有相应的表情出现。注意事项可以进行角色互换,共同玩耍会话技巧
会话也称为谈话,是人际沟通的主要形式。有些小朋友在开启话题、维持话题、转移话题、适当地结束话题上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同样也反映出其在语言能力上是有一定缺陷的。因此,加强谈话技巧的训练,是儿童语言、语用能力训练中的重要内容。
会话的基本原则1.合作原则
- 量准则:满足实际需要的信息量、不宜过多或多少。质的准则:不说虚假或缺乏证据的话关联准则:说话内容要求切题方式准则:条理清晰明确,避免含糊或歧义
- 宽宏准则:减少对他人的批判与否定
- 赞扬准则:表达对他人的赞美
- 谦虚准则:减少对自己的表扬
- 赞同准则:减少与他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
- 同情准则:减少与他人在情感上的对立
话轮转换
话轮是会话的一种基本结构,指会话参与人在整个会话过程中轮番讲话,结尾是以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互换或各方的沉默、放弃话轮等信号为标志。会话全程由多个话轮共同构成。
话轮转换包括开始发话、持续发话、结束发话三个部分。
1.开始发话的技巧包括开口发话以及如何运用某些技巧获取发话机会并开始说话。①开口发话:以相互问候或即时想说的话开始②接话:及时回答讲话人的问题③插入:补充、修正或完成讲话人没有说完的话。④索求话轮:可通过语言、面部表情、手势向说话人发出想要得到话轮的意图。
2.持续发话的技巧发话人采取一定的技巧来延续发言权,避免给他人话轮转换的信号。①使用言语重复和沉默补充。我会拥有一个变形金刚的。嗯,嗯,嗯,等我爸爸出差回来的时候。②借助连词。和,而且,除非等。
3.结束发话的技巧①当前发话人采用言语手段选择下一位发话人,如:“你觉得的呢?”②当前发话人采用非言语手段选择下一位发话人,如用手掌示意指定。③总结性词语的出现。④发话结束的手势和姿势。如,摊手的动作或放松的姿态。实际沟通
其实在大家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上述内容都是在被频繁使用的,只是被转化成了俗语,比如:我们讲话要有礼貌哦(礼貌原则);不能打断别人(话轮);被点到回答问题的学生用嗯拖延时间(使用言语重复持续发话)等等,这些技巧都隐藏在我们的会话交谈中。
毋庸置疑,对于小朋友来说,温柔的俗语更易被接受。他们是无法遵守一二三四的条条框框、语言准则的,因此,大量的、频繁的、内化于生活的沟通是家长可以做的,尤其当你发现他在某一方面略显薄弱的时候。
1.将小朋友感兴趣的物体、游戏玩具等作为话题。2.以轻松的内容开启话题。- 你好呀!(问候)
- 我们可以一起玩积木吗?(邀请)
- 你的衣服好漂亮呀!(恭维)
- 下雨了,天气好冷啊!(评价)可以将小朋友代入情境当中,利用假扮游戏创造会话,也可以在故事的阅读与讲解中插入评价,谈论等锻炼小朋友的话轮转换能力。在沟通中潜移默化完成沟通技巧的检测与训练。
— End —
欢迎留言讨论别忘了文末【点赞】和【在看】噢~
2.礼貌原则- 策略原则:避免引起他人反感
将儿童想要的物品放在他看得见拿不到的地方;
将儿童喜欢的物品放在难以打开的盒子里或拧紧的瓶子里;
给儿童喝配有吸管的饮品却不给他吸管。
……
在儿童向你寻求帮助,家长与儿童有目光接触后,看着儿童并清晰大声说出“拿”、“打开”、“帮忙”。此时只要儿童有表达意图,即可帮忙。
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