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音频,听南风姐姐讲晚安故事
作者|夏小雨
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瑞秋•罗密欧团队,对30多名4-6岁的、足月出生且身体健康的孩子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孩子与父母交谈的频率越高,他们大脑中语言相关区域的活动就越强。
罗密欧说:重要的不仅仅是和孩子说话,而是与孩子聊天。这不仅仅是将语言倾注到孩子的大脑中,而是实际上与他们进行对话。
在这项研究中发现,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在头3年听到的话数比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多3000万。
无论父母的收入或者教育程度如何,“对话轮次”的数量差异占大脑生理和语言技能差异的很大一部分。
与孩子面对面,让他们想说,能说,敞开心扉,能够促进他们的大脑发育,让孩子更聪明,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
多少孩子,对父母关闭了心门
每个孩子人生的第一个词汇,是父母教的。而当他们长大后,却对父母关上了心门,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有一个词叫“存在性焦虑”,是指当孩子无论说什么做什么,父母都是一种不支持、不理解、不信任的态度,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不被爱的。
于是,他们关闭了自己内心的通道,封锁了自己的心房。他们宁愿一个人默默的消化所有的烦恼,也不愿面对和父母间无休止的争吵。
正如《正面管教》中说的:父母不愿意倾听、理解孩子最终可能会丧失倾听的机会,到最后孩子什么都不愿意和父母说了。
这样的结果,疼的是父母,伤的是孩子。
和父母敞开心扉的孩子,都赢在了起跑线
韩国有一个综艺节目《英才发掘团》,专门挖掘天才儿童背后的故事。
节目中,有个孩子让人印象深刻。他叫卞艺潭,只有3岁多。
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语言小天才,语言词汇积累量特别的多,用的也非常的恰当准确。
他能叫出各类恐龙的名字,还能用孩子的语言解释很多科学现象,如“液体放进冰箱后,就会变成固体”。
不仅如此,他的识字量惊人,年仅3岁,就能够独立阅读绘本故事了。
节目组对他进行了专业测试,最终结果表明,小艺潭的语言理解力的分数为99.9分,遥遥领先于同龄的孩子。
小艺潭优秀的背后,都是父母在背后的奋力托底。
在他刚出生的时候,父母每天就每天给他读故事书,培养他的语言能力。这个习惯雷打不动的一直坚持了下来。
长大后,小艺潭成了个小话唠,什么都愿意说,每天叭叭的说个不停。
父母总是带着一副欣赏的眼光去看,及时给予回应,还和他一起聊天,热烈的进行讨论。
当孩子对父母发出的信号得到了积极的回应时,就会带给他一种正向的激励,这种激励会内化为他的内驱力,推动着他不断进步。
在这样情感的碰撞中,孩子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交流能力都得到了更好的提升。
节目的下面,有网友感叹到:他们家很温暖,真的很羡慕他们能够无障碍的沟通。他们是全世界最好的家庭!
是的,只要用心,一切皆有可能。
曾经听到一句话,很受触动: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就是人和人之间的交流。
是的,即便我们无法给予孩子优厚的物质生活,但是,多和他们交流,听听孩子的想法,和他们达到情感上的同频共振。
这样的孩子,从一开始就赢在了起跑线。
让孩子打开心门,从接纳他们的情绪开始
《为何家会伤人》中说:很多时候,我们向别人倒苦水时,其实只是想找个人说说话,并不是去寻求那个人的帮助。如果那个人只是倾听,并表达出对我们的理解,这就够了。
在网上看到了这么一个故事,很受启发。
一个小女孩看到别的孩子手里有糖,也想吃,却遭到了拒绝,于是,伤心的哭了。
妈妈用了四句话,化解了孩子的坏情绪,解开了她的心结:
•看见:妈妈知道你想吃糖,但他没给你,你就不高兴了,是吗?
•共情:妈妈遇到这种情况,也会很难过。
•期待:妈妈在这里陪着你,等你情绪好了,就告诉我。
•行动:咱们一起到前面的小卖店去买糖吃。
整个的过程中,没有批评,没有说教,孩子的情绪被看见,被理解,她和父母在心理上产生了共鸣,这样,才能架起沟通的心桥。
不得不说,这个妈妈的做法非常的好。小的时候,你能接纳孩子的坏情绪,长大后,他才可能对你打开心门。
曾经看到过这么一句话:很多父母终其一生都在孩子的心门外徘徊,他们用尽全力,却始终没有找到钥匙,却责怪孩子难以沟通。
其实,我们总是在责怪孩子不肯和我们交流,却忘记了,他们还是个孩子,他们的愿望很小,只是希望被看见。
1、认真倾听
主动倾听能够使父母更加准确的理解孩子想表达的意思,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感,避免自卑情绪的产生。
主动倾听的姿态是成功沟通的一半。
儿子班上的一个好朋友,就在一篇作文中写到:我的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因为,无论我说什么,她都很认真的听我说,即使她正在忙别的,她也能知道我在说什么。
倾听的态度,让孩子感受到了关注,心理上就会建立足够的安全感。
2、及时回应
心理学博士萨巴瑞说:看见,就是回应,回应,就意味着被看见。
每个孩子都不是一座孤岛,他们需要的,除了物质生活之外,更需要阳光和养分。
而父母的及时回应,就像是冬日的一律阳光,照进孩子的心里,给他们温暖,也给他们力量。
就像前文提到的那个天才儿童,3岁的卞艺潭,也总是能够在他的喋喋不休中,得到父母的及时回应,还会和他一起讨论。
只有我们给予了他们回应,才能换回他们的无条件信任。
3、接纳情绪
我们爱孩子,是因为他们是我们的孩子,他们和我们骨肉相连,而不是因为他满足了我们的某种期望,我们才爱他们。
接纳他们的情绪,告诉他们,无论如何,我们都是爱你的。
这样的话语,才能让孩子消除心理的芥蒂,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4、无畏距离
让孩子打开心门,取决于你用心维护亲子关系的程度。
即使我们出差在外,即使我们加班不能回家,我们可以用一个电话,一个礼物,一个视频,一个字条来加强与孩子之间的联络,让他们知道,无论何时何地,他们永远是我们最爱的孩子。
当孩子建立了对父母的信任,他们自然愿意打开心门,将自己的开心与不开心都告诉父母,把他们当作最可信赖的朋友。
这种关系在人类发展心理学上被称为“依恋关系”。良好的依恋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他们能明白:无论前方有多难,我都有父母在后面无条件的支持我。
正如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的:当孩子感到被爱、被信任时,奇迹不久就会出现在你眼前。
这样的孩子,必然会有更好的未来。
《父母的语言》中说:本质上,孩子大脑发育的核心,在于孩子与一位有爱心、能做出积极回应的成年人之间的互动。
亲子沟通从来都是双向的,也是流动的。你今天给予孩子的共情,必然会在明天换回孩子的接纳,快乐了与你分享,烦恼了向你倾诉。
在当今的科技时代,科技的进步提供了更多的电子化的沟通方式。
可是,面对面的聊天,看见对方的眼神,感受对方的情绪,永远是最感人最温暖的一种方式。
西尔斯的亲密育儿法中有这么一个理论:所有被亲密育儿长大的孩子,安全感一定比普通孩子要强,与人的亲密度也高。
搭建起与孩子之间的心桥,与他们达到情感的同频,让他们有安全感、有自信心,这样的孩子,才会是笑得最灿烂最长久的那一个。
更多热文
▼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我的姐姐》爆火:
姐姐快跑,挣脱不属于自己的“枷锁”!
▲这届家长有多难:不懂这些“鸡娃”黑话,
你好意思在群里聊天?
文中所用图片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人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版权所有人的知识产权,请及时通知我们,以便我们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联系我们:
文章转载:supernannyipcn2018(微信)
文章投稿:supernannyipcn2018(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