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会人员合照
第四期“经典与时代”青年学者工作坊——“《国故论衡》与中国学术的自主之路”于2021年6月19日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顺利举行。会议共分为五个部分,围绕《国故论衡》及章太炎先生思想学术的各个侧面展开了详细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张志强老师为本次会议致辞。张志强老师认为,保守和革命在章太炎身上形成了一个首尾相接的闭环,他的时而保守时而革命、以革命为保守、以保守为革命的方式,也触动了我们时代的某种核心关切。从章太炎到鲁迅,构成了中国左翼革命的精神传统。鲁迅说他中了庄子、韩非的毒,事实上,鲁迅能够以庄子式的相对主义化解教条的独断,以韩非式的现实主义化解观念的虚妄,这正与太炎思想一脉相承。这种具有批判性的“相对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使得相对主义不再是逃避现实的圆滑虚无,现实主义不再匍匐于经验,而是在具体的现实中发现真实,“触处即真”,“即事而真”。相对于那种从普遍、抽象、观念性的真理出发,居高临下指摘现实的批判精神来说,这其实是一种“向下超越”的精神,一种新的超越精神。具有这样一种超越精神的革命者,不仅仅是政治革命的担纲者,而具有了更普遍的人格意义,可以说,是一种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义理性信仰的超越性人格。这是章太炎留下的宝贵思想资源,也为我们理解中国思想的现代展开提供了重要思路。
张志强老师致辞
第一场 章太炎的经史之学
清华大学哲学系陈壁生老师的报告题目是《经学:革命与保守》。陈壁生老师从学界尚未充分利用过的章太炎先生《检论》手稿三十篇、目录、《附录汉律考》各一纸出发,考察了章太炎从《訄书》重订本到《检论》的思想变化,指出革命思想(包括政治革命、社会伦常革命)以及民族历史文化的建设是章太炎经学的底色。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章太炎对经学、对孔子态度的变化。章太炎在《检论》中加入“六艺论”,在《订孔》中进一步尊孔,转向建设性的“国学”,这种转向超越了“革命”与“保守”政治立场的二元对立。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江湄老师引申了以上的思考,认为太炎尽管有诋孔与尊孔、激进与保守的变化,但终其一生没有改变他的“古文经学”立场,这也是他的“新史学”立场。他说“六经皆史”,是将六经当作中国文明的起源历史、原型历史,而其中寓有中国文明的“理想”,要从中国文明之“本来”找到其“应然”,这样的“史学”具备了“经学”的精神和意义。而这正是太炎所说的“光复”,即回到“本来-应然”,太炎的“革命”正是“光复旧物”,落实于现实的政治和文化立场上,就是“美俗良法,斟酌保留”。
陈壁生老师发言
江湄老师评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彭春凌老师在清末国学变迁的大背景下,重新考察了章太炎对明治汉学的批判。在章太炎看来,有必要把和日本学术的关系,作为当前国粹学的首要问题进行清理。其核心是树立汉文化的主客、本位意识。彭老师指出,章太炎的伦理和学术立场是“依自不依他”,皕宋楼藏书东流事件使章太炎重新反思树立中国学术与文化“自性”的问题,这反映了古物流失过程中,中国知识人通过坚信内心的实在圆满来应对外在事物变迁流转的共同心态。而学术上坚固“自心”、维系“故闻”的结果,又令章太炎对包括孙诒让、罗振玉及大量日本汉学家广泛参与其中的、以“古物”发现为根基的新学术潮流颇多抵触。以罗振玉为代表的“古物”派和以章太炎为代表的“故闻”派的分道扬镳,不仅是反映了时人对“国学”性质判断的歧异,也是时局动荡下学人情感心态影响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观察点。这一“潜流”最终影响了章太炎对罗王之学以及明治汉学的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王锐老师对彭老师的梳理发出了“游夏之徒不能赞一辞”的赞赏,并介绍了自己与傅正老师的相关研究,分析了中国学界对东洋学态度的大略情况。
彭春凌老师发言
王锐老师评议
第二场 章太炎的小学与语言哲学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董婧宸老师以历时为纲,梳理了章太炎词源学对西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吸收与扬弃。章太炎早期的词源研究在吸收和借鉴西方历史语言学的术语方法时,主要利用对音材料,将汉语和西方语言进行比较归源,其中不无牵强附会之处。后期撰写《国故论衡》时,对汉语书面文献材料以及传统小学的形音义系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最终在其词源学集大成之作《文始》中形成了梳理词义引申与汉语同源词孳乳的复杂网络词源研究的研究方法并付诸实践。章太炎对历史比较语言学从全面吸收到辩证思考,反映出章太炎对历史语言学认识的进步,而这一转变也正是晚清民国之际中西学术碰撞的缩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卜师霞老师对董婧宸老师的论文进行了评议,认为还可以在西方历史比较语言学对口语的重视、以及建立语言本位研究两点上加深论述,挖掘章太炎对于民族语言研究方面的独特价值。
董婧宸老师发言
卜师霞老师评议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孟琢老师从齐物哲学出发,对章太炎的语言哲学进行了讨论。孟琢指出,太炎的语言哲学将“还灭性”界定为语言本质,这一界定从否定和肯定构建了太炎语言哲学的基本框架,即真谛与俗谛的圆遍性统一。在真谛意义上,太炎排遣了语言的实在性;在俗谛意义上,太炎将唯识与华严结合,基于无尽缘起思想建立起现实语言秩序。这两方面的统一构成了“卮言”的本质——圆遍性,由此开出了极具张力的文化向度,统摄了思想革命与语言建设的不同面向。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雷思温老师在评议中指出,章太炎有着“回真向俗”的思想面向,孟琢文章的真正立足点是通过语言哲学的分析梳理章太炎本人的哲学框架,而文中有关章门后学思想的论述颇有可延伸之处。
孟琢老师发言
北京大学哲学系郝颖婷博士讨论的主题是章太炎“以名遣名”的解构性语言哲学。郝颖婷首先阐述了章太炎对语言抑制作用的解构,语言来自于意识对名相的执着,其分别仅仅是能指的差异化运作的结果,而这种分别是虚妄的。章太炎据此对“文明”“公理”“进化”等带有西方理性主义色彩的现代性话语霸权进行了严正批判,认为所谓“文明”并不具备优越价值,而仅仅是以“名”为核心的话语装置。太炎以“随顺故言”的语言哲学特质瓦解了现代描述主义对能指意义的确定性认知,构成了对“语言乌托邦”这一命题的反思。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符鹏老师认为,文章的落脚点更应当回扣到章太炎的《齐物论释》上,对章太炎批判名相的讨论也需要对“中道”“圆道”等命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梳理。此外,章太炎与罗素描述主义之间的张力关系,也有值得细致探微之处。
郝颖婷老师发言
符鹏老师评议
第三场 章太炎的新诸子学
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李智福老师以钱穆先生《余杭章氏学别记》对章太炎的评价为契入点,考察了章太炎《齐物论释》“以百姓心为心”的平民关切,其“回真向俗”的实质,即是由见佛陀而转胜为见众生。李智福老师指出,章太炎通过“回真向俗”的理路,以佛学之真转胜为庄学之俗,从佛学的出世间法转胜为庄学的世间法,从佛学的“证生空”转胜为庄学的“适民意”,而这一思想线索的关键在于从“以佛陀心为心”转胜为“以百姓心为心”。李智福老师的研究展现出章太炎吸收佛道思想资源的重要动力,揭示出平民思想在章学研究中的价值。上海大学中文系周展安老师在评议中指出,章太炎本人对平等问题极为关注,但平等未必是《齐物论释》写作的核心关切,而对“文明论”的批判可能是章太炎立论的基本旨趣。
李智福老师发言
周展安老师评议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丁徐清老师探讨了章太炎思想与老庄学说的关系,指出《国故论衡·原道篇》阐明了异同之辩这一“新齐物论”的核心命题,并建构起以老子为中心的古代思想谱系,主张诸子均源于老子。这反映了章太炎对道家思想评价的变化,可以视为章太炎转向老庄学说的真正开端。丁徐清老师的发言为研究章太炎思想的演变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陈慧老师提出了三点意见:首先,期待丁老师进一步探究章太炎接受老庄思想的阶段性特征及彼此关系;其次,有必要回到《国故论衡》尤其《原道》三篇的内在逻辑,第一篇总论作为王霸之辅的老聃学说及经国之说的庄周齐物论,第二篇论君道,第三篇论道化;再次,与其说章太炎《原道》建构道学传承谱系,毋宁说通过对道家学说的论衡,推原其本来与应然的面貌。
丁徐清老师发言
陈慧老师评议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与科学系的吴蕊寒老师对章太炎“名”的概念进行辨析,认为“名”首先指代事物的名称和概念,名的命名具有任意性;其次指代命题与学说,而对普遍性学说的执守就是法执;最后,“名”具有语言文字的意义。在否定前两者的普遍意义的基础上,章太炎提出“以名遣名”,强调民族语言的特殊性。吴蕊寒老师在厘清了章太炎学说中“名”的各种层次后指出,章太炎对“名”的思考破除了法执。一方面,通过分析概念如何建立、命题如何成立,他分离了名与相、事物和对事物的认识,揭示了代表名称和学说的“名”的间接性、有限性,指出不离言说相、离名字相就不足以趋入真如,排遣了法执的遍计所执性;另一方面,“一语一默,无非至教”,齐物哲学使日常使用的民族语言的意义得以保留。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诸雨辰老师认为“名”的层次划分应当还有“名役于想”的层面,“名”本身也受到“想”的制约。文章也可以从章太炎“名”的政教功能角度进行全面补充。
吴蕊寒老师发言
诸雨辰老师评议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蔡志栋老师对近十年的太炎研究加以综述,反思了章太炎研究中论题重复的“内卷”现象。进而对“训诂通义理”这一命题进行质疑,基于章太炎对语言边界的反思,强调传统“小学”疏证的研究方法未必是指向义理之真的最优方法。最后,他对孟琢《齐物论释疏证》中认为章太炎“建立第九识”和太炎建立“十二范畴”的观点,提出了严肃的批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谢琰老师回应了蔡老师的观点,认为蔡老师对“训诂通义理”的讨论包括了三个层次的思考:哲学层次,历史层次,学术方法层次。并借黛玉之言,奉劝孟琢老师“从今往后,你可都改了吧”。
蔡志栋老师发言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姚彬彬老师研究了缪篆先生对《国故论衡》“九流皆言道”的注释后提出,缪篆强调“道”为中国哲学的核心观念,旨在以《易》为统摄六经之枢纽,这显然是一种曲解,应当是受到了其早年所师承的太谷学派道论的影响。太谷学派是产生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以儒学思想为主,倡“三教合一”的民间学术团体,以《周易》为中心整合儒家传统资源形成新的儒家道统。这一思想的隐流,构成了缪篆这一条注释的基本前见。“九流皆言道”的意义应当是“九流皆用自己的认识来表达对真理世界之理解”,缪篆的注释虽然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但仍稍显驳杂,他至始至终仍以太谷学派的基本框架为根基。中华书局朱兆虎老师认为,姚彬彬老师的发言关注到了前人鲜有注意的文献的细部,对章门后学阐释史的研究是一种有益推进。但“九流皆言道”的注释体例不同于普通注点的个别注释,也许未必是简单的“曲解”。
姚彬彬老师发言
第四场 章太炎的文学与西学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谢琰老师的报告题目是《论章太炎的文体学》。他首先强调了文体对于今日文学研究的作用,章太炎的文体学以“正名”为思想基础,以建立语言文字规范为核心诉求。在中西文明强烈冲撞的时代背景下,极力维护“记录”作为一种理性能力的崇高价值,慧眼独具地揭示出汉语自身所包含的“规则系统的力量”,并期待以此力量激发古典文学之新生,激发历史文化与传统思想之再认。北京大学中文系陆胤老师认为谢琰老师的选题非常精准,太炎《国故论衡》文学七篇的核心正是文体学,而章太炎文体学的范围其实是大于今天所谓文学的,进而从材料的历史系年、严密结构与材料实指的张力等角度,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谢琰老师发言
陆胤老师评议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雷思温老师讨论了黑格尔与章太炎之间的潜在影响与思想碰撞,章太炎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进化论、理神论、目的论。整体论进行批判,认为黑格尔“以不齐为齐”,导致了文明的倾轧以及对自由的戕害。但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章太炎的思想并没有被近代中国接纳,而“黑格尔-马克思”哲学则成为中国革命意识形态的基石。雷思温老师认为,其中原因就是章太炎“无政府、无聚落、无人类、无众生、无世界”的究竟思想无法在真谛层面建立起强大的“我执”,无法为革命、国家、人民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现代主体性哲学基础,而黑格尔哲学国家主义的立场、对“人民”概念的现代主体化构造等特质为革命的展开与历史的进步提供了强劲动力和主体性哲学奠基,赋予了革命本身以历史的正当性。同时,一元论的哲学体系也呼应了中国人的文化情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孟琢老师以“深入他者”为主题展开了评议。孟琢认为,我们需要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大势中理解章太炎思想,黑格尔、马克思这些伟大的“他者”,成为了我们理解太炎先生的重要参照。通过深入历史中伟大的“他者”,能够理解章太炎的特质、局限与历史命运,带来章太炎思想研究的新突破。
雷思温老师发言
圆桌会议 跨学科视域下的章太炎研究
在圆桌会议环节,学者们各抒己见,对章太炎研究的各个命题进行讨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吴功青老师探讨了章太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现代性运动中对习俗的思考,太炎对“真谛—俗谛”的两行调和,实际上在思考一种既具有超越性、又不脱离习俗的生活是否可能。上海大学周展安老师以“事的哲学”为基调,呈现了章太炎《国故论衡》诸子学部分的见解,章太炎的“事”并非“理”“义”的载体,其本身即是“理”与“义”。“事的哲学”与章太炎的化经为史、因明现量说、质验论等有密切关系,在政治上则通向“光复论”。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陈慧老师通过辨章道的内涵与位置、考镜“原”的文体源流,探讨了章太炎《原道》的文体特性,认为文体革新与学术思想革新息息相关。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陈雪虎老师阐述了章太炎思想中的文化建设特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小龙老师则从日本、西方各自的学术特点出发,探讨了太炎研究应当具备的自信视野。
吴功青老师、周展安老师、陈慧老师、陈雪虎老师、李小龙老师发言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整场会议各有特点,胜义纷呈,卓然标新理,挥麈辩真知。
特别鸣谢
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黄佳怡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