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历代文化交流频繁,日本自然成为《孙子兵法》在海外传播的第一个国家。
早在公元8世纪上半叶,日本遣唐使吉备真备把《孙子兵法》带回日本,并在本国军队中传授;其开创了日本注释、研究《孙子兵法》的先河。自那之后,《孙子兵法》成为日本各个时期军事家、思想家必读的著作。
但是,日本并未完全照搬《孙子兵法》的内容,而是结合民族特点,有选择地吸收,最终也形成了独特的思想脉络。(《孙子兵法》以下简称《孙子》)
△日本遣唐使吉备真备(696~775)
兵法传播
《孙子》东渡伊始,直到日本战国末年,皆靠汉文本传抄,大多藏于皇宫内,被视为「秘传奥义」,规定非皇室成员不得翻阅,因此能看到此书的人极少。
后经源氏家族、楠木家族之手,将《孙子》传至甲州武田氏,作为日本近代武学流派之一的「甲州流」,又将其传至德川家,《孙子》思想从而成为德川幕府时期,日本军事思想的核心。此时期,日本国内结束战乱转入和平,政府大力复兴学术,最终开放了《孙子》的阅读权限。
《孙子》解禁之后,研究者蜂拥而至,名著频出。深受德川家康器重,历任四代将军侍讲,并参与「幕政」的儒学者林罗山,因著有《孙子评判》《孙子训点》二书,被尊为日本注释《孙子》第一人。
江户(今东京)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的兵法顾问小幡景宪,在1646年著有《孙子外传》一书,此书使得日本《孙子》研究真正步入正轨。他对《孙子》「用间」的理论推崇备至,因而对日本兵法、武学体系产生了颇大的影响。
同时期,享有「日本军事艺术大师」盛名的山鹿素行,著有《孙子句读》《孙子要证》《孙子讲义备考》等诸多相关书籍,他于1685年撰写的《孙子谚义》,堪称日本《孙子》注释的代表作。
△山鹿素行将兵学称为「武教」,于35岁时,编撰了《武教全书》
兵法运用
在日本战争史上,实战派军事家们,也纷纷从《孙子》中汲取养分,他们熟读《孙子》理论,同时在战场上灵活运用。
镰仓幕府后期,武将楠木正成在「倒幕战争」中,创造了大量「以少胜多、以弱击强」的战例,后人将他的军事指挥艺术,总结为《楠木派兵法》一书。
相传,年少时的楠木正成曾师事大江时亲(大江匡房七代之后)学习《孙子》,从而习得兵法之妙,他在战争中充分实践,故往往得以出奇制胜。江户时代以后,在日本流传有「中国孔明,日本楠木」之说。
△楠木正成(1294~1336),后人将其作为忠臣与军人的典范,奉为「武神」
日本战国时代(1467~1615),群雄纷争,名将辈出。此时出现了诸如武田信玄、上杉谦信、织田信长、丰臣秀吉、毛利元等著名武将,他们无不把《孙子》奉为圭臬。
武田信玄,少时即学习《孙子》兵法,尤其钟爱《军争篇》中「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四句话,甚至将此制成自己的军旗。他将《孙子》思想贯穿于自己的戎马生涯,战绩斐然,故享有「日本的孙武」美誉。
谋略家毛利元自幼学习先祖大江广元(大江匡房的曾孙)的兵法,崇尚《孙子》的军事思想。在决定毛利元就命运的「严岛合战」中,他把兵法的精髓发挥到极致,对「正兵」「奇兵」的高明调配,使他击败兵力五倍于自己的陶晴贤军,此役被列为「日本战国三大奇袭战之一」。
△毛利元就(1497~1571)日本战国时代被称为「西国第一智将」
《孙子》与日本武学流派
占据江户时代武学统治地位的甲州派、越右派、北条派、山鹿派和长沼派,它们的创始人既是信奉儒家学说的大儒学家,又是研究《孙子》的权威人物,孙武思想对各派产生深刻影响,成为各派兵学思想的源头。
北条派,把《孙子》「五事」「七计」「诡道」作为兵法的纲要,形成北条派兵学的「治内、知外、应变」之说。
山鹿派的创始人山鹿素行,不仅对《孙子》进行了系统考察,且将其应用于武学,把《孙子》「五事」「七计」「诡道」作为用兵「三要素」予以吸收。
长沼派对《孙子》的推崇可从《兵要录》中得到印证。该书的六篇中,每篇都有《孙子》的引文,尤其重视孙武关于战争与经济关系的论述,强调持久战带来的恶果,「依之民怒,而望国之倾覆,民怨于内,敌伺于外,国之亡,岂有日哉」。
△山鹿流兵法传书
《孙子》与日本兵法典章
《孙子》在日本的广泛流传,催生了新的武学流派,也左右了兵家武士的思想,从而产生了一大批重要的兵法典章。
集甲州派兵学思想大成的《甲阳军鉴》,便深受《孙子》的影响。在这本书中,小幡景宪吸收《孙子·计篇》的内核,于「军法之卷」中首次提出甲州派的「三要素」,即武略、智略、计略。其中「武略」相当于「知己」(五事),「智略」相当于「知彼」(七计),「计策」相当于「应变」(诡道)。
《武田兵术文稿》是香西成资阐释甲州派兵法的重要著作,在该书中随处可见援引《孙子》《六韬》《三略》《易》等书中的文句,其中以引自《孙子》的最多。
另一部是《士鉴用法直旨钞》,作者松宫观山素有日本武学泰斗之称,其书秉承北条派「治内」(五事)、「知外」(七计)、「应变」(诡道)之旨,并有所发展。其言:「治内以知己,知外以知彼。庙算定,则可胜之理明矣。」
《省諐录》的作者佐久间象山,也认为《孙子》是中国兵书的代表,并承认,自《孙子》传入日本以来,其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他对孙子的用间思想,既是赞同者,也是实践者,他说:「用间在得人,全胜在知彼。」
《孙子》与日本忍术
忍术,最初源于日本传统格斗术的刺杀术,后吸收中国《孙子》的理念,在长期修行与刻苦磨炼中独自发展,最终成型。
依流派分为五车、喜车、怒车、哀车、乐车和恐车之术,遁术分为火遁、水遁、木遁、金遁、土遁、风遁、雷遁之术等,「忍者八门」为骨法、气合、剑术、棒术、火术、枪术等。在这些流派、门派和遁术中,都能找到《孙子》的影子。
忍术的权威著作——《万川集海》中也曾提及《孙子》对其产生的重要影响,因此,这本兵书同样倍受日本忍者推崇。《万川集海》根据《孙子》将忍术分为权谋、形成、阴阳、技巧等几部分,并根据《用间篇》形成整套完善的间谍情报技术体系,包括战斗、制造混乱和收集情报。
△《万山集海》结合了中国和日本历代名将的思想与武学精华
《孙子》在当代日本传播及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投降。在战后《孙子》的研究队伍中,不乏著名的汉学家和学者,他们研究《孙子》,既着眼于现实的应用,亦注重对《孙子》字词文句的校理和诠释,出版了许多可以与江户时代注释《孙子》大家比肩的著作。
著名汉学家金谷治,师从武内义雄,长期从事《孙子》研究。他译注的《孙子》一书,自1963年出版以来,多次再版重印,截至2001年已有4个版本问世,仅1963年袖珍版到1995年就重印45次之多。
汉学家守屋洋,专以著述、讲演为业,是当今日本最活跃的《孙子》研究家之一。他的《孙子》相关著作,注释简洁流畅,出版后均反响不错。1984年出版的《孙子》袖珍版到2001年已重印32次之多。
△守屋洋的《孙子兵法》相关著作
《孙子兵法》在中国诞生后,历经数百年流传到邻国日本,并经过一千多年的传习,已在日本社会各个领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并深入大和民族人心。
如今,日本甚至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对《孙子兵法》研究和运用最深入、最广泛的国家。
-限时好价-
知日单行本全网发售中《荒木经惟为中国的大全集》点击下图查看本书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