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大地,黄海之滨,有一座港口城市。
相传,徐福在此出海,
带着秦始皇的长生不老梦,
踏上寻药之旅,一去不归。
在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中,
有一则“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
据说被哭倒的齐长城,原址即在此处。
这里如今是中国最年轻的滨海城市之一,
近代建城至今,不过百余年,
蓝天碧海、红瓦绿树构筑了城市最初的底色。
即便是足迹已踏遍中国十几个省的梁实秋先生,
对这里的评价仍然是“流连不忍去”。
这座城市,就是中国青岛。
点击播放视频:《收藏!青岛绝密美景》
1.青岛的前世
如果细细品读历史,
青岛的“前世”不止百年。
今天的青岛,位于山东省境内,
坐落在胶东半岛上的它,
北靠大泽山脉,南濒黄海。
在陆海沿岸,崂山、大小珠山等丘陵山地,
此起彼伏,连绵不绝。
点击放大山东省地图,查看青岛位置。图源:自然资源部,审图号:GS(2019)3333号
其中,坐落在海边的崂山巨峰
为中国海岸线上第一高峰,
在大自然的雕凿下,海拔1132.7米的山体
逐渐形成雄伟、壮观、奇特、秀丽的地貌形态。
崂山东南直抵大海,形成山海相接的独特景观。
蜿蜒曲折的海岸,
形成了许多岬角和海湾,大小岛屿星罗棋布。
故而,古语有云:
“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
青岛崂山风景区。图源:图虫创意
于是,在一山一海的勾勒下,
青岛的海湾传奇,就此展开。
不过,青岛二字最早是今青岛市小青岛风景区的本名。
据《胶澳志》记载,
“青岛,在青岛湾内不足一海里”,
以“山岩耸秀,林木蓊清”,得名青岛。
直到德国军队在19世纪末进入此地后,
“青岛”才衍生为青岛市区(不含黄岛区)的代名词。
而在青岛建制以前,这里在古代曾长期归属于即墨管辖。
尽管即墨今日已是青岛市下辖的一个区,
但在两千多年前,即墨可谓大名鼎鼎。
战国时期,即墨为“战国七雄”齐国的五都之一,
是当时仅次于齐都临淄的齐国第二大城池。
《战国策》有云,“临淄、即墨非王所有也。”
这是纵横家张仪在连横齐王时所说,
可见,即墨在当时地位等同于齐都。
即墨的扬名,得益即墨大夫田种首。
据《史记》记载,当年齐威王被邹忌点醒后,
决定对齐国境内的百官进行考察。
在考察过程中,即墨与阿地两位大夫的风评两极分化,
阿地大夫极好,而即墨大夫极差。
为此,齐威王曾派人暗中进行查访,
得到的结果却与原先评价大相径庭。
于是,齐威王就地烹死了阿地大夫,
重赏了即墨大夫。
即墨大夫的忠诚与兢兢业业,
最终造就了即墨古城的繁华与富饶。
在之后的田单抗燕中,时任即墨大夫的田单,
仅凭即墨一城,逆天转运,
扶齐国于既倒,建不世之功勋。
田单破燕,除了倚靠即墨城的坚固和富饶外,
从春秋时期开始修建的齐长城或许也给他提供了强大的助力。
据记载,齐长城最早修筑于齐桓公时期,
历经300余年的修筑,
至战国时期已成为齐国最重要的一线防御体系。
据专家考证,齐国长城西起平阴县,
东至今青岛市西海岸,全长1200余里。
与其后各朝修筑的长城不同,
尽管齐长城也多分布在山岭之上,
但因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先民还未学会烧制砖瓦,
修筑在险山峻岭之上的齐长城
基本以夯土石块堆砌而成,工程难度巨大。
因此,齐长城虽不长,却耗费了多代人的心血。
战争频仍,也让齐长城在修筑过程中充满了辛酸的血泪故事。
《孟子》中的“杞梁妻哭夫”当属其中最为知名者,
经过后世历代的“添油加醋”,
“杞梁妻”得名孟姜女,
化身为控诉秦国暴政,哭倒长城的悲情女子。
然而,坚固的齐长城无法抗击强秦的铁蹄。
在秦王嬴政的运筹帷幄下,秦军东出,
陆续灭了其余五国之后,
齐国也成为秦国最后一个“战利品”。
按嬴政的构思,秦国应成就万世传承伟业,
故其自称始皇帝,建立秦朝。
青岛琅琊台秦始皇雕像。图源:图虫创意
为了进一步扩大强秦的影响力,
秦始皇亲登琅琊台,
在原齐国人安其生的推荐下,派遣徐福出海,
以便在寻求长生不老之策的同时,宣扬秦帝国神威。
然历史并非为秦始皇一人所写,
徐福东渡出海,不仅没有找到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药,
到最后居然毫无踪迹。
秦始皇驾崩之后,由他一手创办的秦国随即崩塌,
长期的暴政,不仅令各地的农民揭竿而起,
原六国贵族也开始蠢蠢欲动。
在这群人中,出身齐国王室的田儋、田荣、田横三兄弟
继陈胜、吴广之后也起兵反秦。
在其后的反抗过程中,
田横等人相继败于章邯、项羽、刘邦之手,无缘复国称帝。
作为曾经的对手,汉高祖刘邦也曾直言:
“嗟乎!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岂不贤哉!”
田横岛星空。田横岛乃田横部众绝命处。刘邦称帝后,遣使诏田横降,田横不从,称“死不下鞍”,于赴洛阳途中自刎。岛上五百将士闻此噩耗,集体挥刀殉节。图源:图虫创意
历史没有如果,随着强秦倒塌,
汉朝的荣光也随之到来。
自汉代起,一条由中国出发,
通往世界各主要海港的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形成。
在这条路上,
来自山西的高僧法显,远渡重洋,
比唐玄奘早200多年抵达天竺(今印度),求取真经。
而日本僧人圆仁也经由此道抵达中土,弘扬佛法,
在今天的青岛市留下历史的一笔。
中西方长达两千多年的贸易中,
建起了青岛史上第一座城池,不其城。
在清官童恢的治理下,
不其城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
今日青岛市民已无法重见汉代的不其城,
但在当年不其城的南边,
如今的青岛市城阳区,活力初现。
至宋代,由于都城设于东京开封,
故今天青岛市所属的密州(今胶州)
成了距离河南开封最近的港口城市。
加之海上丝绸贸易的频繁,东北亚各国来往中国均取道于此。
为了方便管理境外贸易,富强国库。
宋朝在广州首设市舶司后,
也同时在今天的杭州、泉州、宁波、青岛等地设立市舶司。
自此,青岛也成了北宋时期全国五大海运港口之一。
眼见青岛地区的海运获利巨丰,
元、明、清各代统治者早早便谋划利用青岛地区的地利之便。
在完全统一中原后,
元世祖忽必烈率先下令开凿一条人工运河,
用于南粮北运,这条运河便是今天的胶莱运河。
此后,这条河一直是帝国经济命脉的有力支撑,直到清末。
为了防范倭寇入侵,
明代统治者在此着手建造浮山所(位于今青岛市市南区),
驻扎明军,保卫百姓及运输。
而清代统治者们更是将从德国购买的军舰安排在胶州湾上,
修建栈桥,驻扎军队,巩固海防。
遗憾的是,虽历经数百年的开发,
青岛仍旧不过是一个军事据点,
直到一群德国人出现,
青岛才开始步入现代城市化改造进程。
2.现代青岛的蜕变
19世纪中叶,随着清政府的腐朽落后,
国门也被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
在这块巨大而神秘的东方版图上,
德国侵略者一眼便相中了位于海边的青岛。
只不过,那会儿他们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
胶州湾跨海大桥。图源:图虫创意
直到1897年,
山东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巨野教案,
两名德国神父被杀。
德国海军以此为借口,兵临青岛海面,
无能的清军放弃抵抗,举手投降。
至此,青岛沦为德国人的殖民地。
不过,与之前统治这片土地的其他统治者不同,
德国侵略者不仅进一步开发了青岛军事上的优势,
更是首度向小小的青岛,引入了先进的城市化理念。
为了让“小渔村”式的青岛尽快脱胎换骨,
德国人在此修建了遍布全城的下水道系统,
使这座濒临大海的新城,拥有优良的排水环境。
随后,根据新出炉的城市规划蓝图,
德国人在青岛观海山南麓
修建了两座高五层呈“凹”字形的古典主义大楼,
建筑背山面海,恢弘大气,
通过广场前方的叠落式阶梯及中心花坛的衬托,更显庄重。
作为德国人在青岛最引以为傲的地标,
它被当作德国殖民期间的行政办公场所,得名胶澳总督府。
以胶澳总督府为核心的近代青岛城市化建筑接连建成。
在胶澳总督府的西边,胶澳总督官邸拔地而起,
成为德国殖民青岛时期最奢华的花岗岩饰面建筑。
为此,时任青岛胶澳总督的特鲁泊
遭受了不少来自德国方面的压力。
但为了改善青岛地区近海土薄的环境,
德国人不惜花费巨大的代价,拆村毁房,
兴建起一座座植物实验场,
并从外地往青岛地区运进各种优良树种及土壤,
力图打造出一个宜居的海滨城市。
青岛中山公园;青岛中山公园原址为郭、王、于诸姓在明代中叶形成的会前村。图源:图虫创意
德国人侵占青岛的根本目的,
便是想要以此为跳板,扩大在华利益。
故而,在侵占青岛伊始,
德国人便雷厉风行地修筑了一条
从青岛通往济南的铁路,即胶济铁路。
在这条铁路上,
中国的煤炭资源源源不断被运至青岛,
而中国百姓因这条铁路的建成,则更加深了生存苦难。
除此之外,为了攫取在华利益,
精明的德国人在签订《胶澳租界条约》的同时,
也诓走了清政府手中胶州湾沿岸大量滩涂。
在这里,德国人发起了早期青岛大规模的“围海晒盐”,
盐业的兴盛,让德国人赚得盘满钵满。
然而,清政府垮台后,
德国很快也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泥潭中,自身难保。
这时,另一个擅长殖民的东亚国家日本出现了。
作为一战的协约国成员,
野心勃勃的日本很早就盯上了青岛这块“风水宝地”,
趁着德国在欧洲战场中焦头烂额之际,
日本公然趁火打劫,西进占领了青岛。
尔后,在讨论战后利益分配的巴黎和会上,
日本人对北洋政府提出强占山东的无理要求。
随即举国震荡,在北京等地,
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
共同参与的全民性反对巴黎和会的“五四运动”爆发。
鉴于国内局势,当局政府最终未敢在条约上签字。
1922年,历经许久的唇枪舌战后,
鲁案善后督办王正廷终于与日方达成协议,
代表中国政府收回胶州租借地行政权。
自此,青岛在形式上回归祖国。
此时的中国仍处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局面,
但远离政治且相对安稳的环境,
还是让青岛迎来了新一轮城市美学的创新发展。
在这次基本以中国人为主导的城市美学革新中,
青岛太平山南麓的海边空地得到了一次重新规划,
以中国八大雄关命名的十条马路组成了
一个新的模范街区,八大关地区。
在这里,中国设计师用他们的奇思妙想及巧手
将各国优秀的建筑风格与现实相结合,
于是,一栋栋具有异域风情的海边小别墅就此诞生。
为了让区内每一条马路
与每一栋别墅都各具韵味,
当时的政府还要求建筑设计师们必须做到
“在同一条路上,建筑风格不得雷同”。
并对道路绿化和别墅围墙做了相对应风格的限制,
于是,今天八大关景区内一路一景的格调,就此奠定。
八大关代表建筑:公主楼。图源:图虫创意
随后,这种城市建筑新风潮
蔓延到青岛城区的各个角落。
在城区的平民区内,
一种新型的“华洋折中式”建筑里院,
逐渐代替由德国人兴建的街区“劈柴院”。
尽管里院在建筑设计和用料上
与八大关相比,是天壤之别。
但里院的设计无疑让
青岛平民的生活空间和居住功能
得到进一步的扩大。
故而,“青岛之红瓦绿树、青山碧海,为中国第一
……恐昔人之仙山楼阁亦比不及,诗文不足形容”,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大批
文人学者、达官贵人均选择定居青岛,
在这里感知中国都市的另一种风情。
不过,这种恬静的时光并没有维持多久,
随着日本全面侵华,青岛再度落入日本人的魔爪中。
几年后,日本人二次侵占青岛的野心,
终于随着他们的全线战败而支离破碎。
3. “蒜爽”的海鲜之城
历经三次殖民历史的青岛,最终重光了!
多年的屈辱与压迫,非但没有击垮这座城市,
反而让这座城市的居民
在经受战火的洗礼之下,变得愈发豁达豪爽。
众所周知,青岛是一座啤酒之城。
青岛人嗜酒,也带火了这座城市的啤酒业生意。
每天,来自青岛各大啤酒厂的散装啤酒,
都会经过冰镇加压后,
直接灌装到不锈钢桶内送到市场上售卖。
对海鲜拥有极致原鲜追求的青岛人,
喝啤酒也讲究一口“鲜”。
为了减少酒体与空气接触,产生氧化影响口感。
新鲜到店的鲜啤会在顾客结账前一刻才从不锈钢桶中,
转移到顾客自备的保温瓶、塑料袋里。
于是,街边人手一袋,随开随喝,成了一种生活惬意。
韩剧里说,
下雪了不能没有炸鸡和啤酒。
可在阳光四射的夏季,
啤酒+小海鲜的大餐,
才是让青岛人嗨起来的绝配。
自古以来近海之便,
让青岛人无需为获取海鲜发愁。
在吃海鲜时,人们更热衷于来一锅大杂烩,
将所有当日新鲜渔获全部下锅清蒸,
无需多少佐料,
再搭配上青岛人海鲜餐的绝佳伴侣,蒜与陈醋,
一股子海鲜的酸爽,
就此在味蕾中绽放,清爽整个夏日。
酒足饭饱之后,
现代青岛的城市规划也有序地铺展开来。
继红瓦绿树之后,
擅于生活的青岛人又开山填海,
沿着原先城市的建筑脉络,
在胶州湾上盖起一栋栋面海的大楼,
与海边的八大关建筑,
形成一种层次递进的城市空间形态。
同时,为了延续过往贸易的传统,
追上时代的步伐,跨海隧道、跨海大桥依次兴建,
解决了青岛交通百年“青黄不接”的局面。
于是,在青岛、黄岛、红岛等
诸多岛屿的共同发力下,
一座新兴的东方影都,
一座音浪燃爆的音乐之岛,
一座港通四海的新青岛,
正在时代的召唤下,扬帆起航。
青岛火车北站、胶州湾跨海大桥航拍图。图源:图虫创意
参考资料
杨来青,周兆利,孙保锋:《胶澳志》,青岛出版社,2015
鲁海:《话说青岛》,青岛出版社,2016
创作团队
撰文:大唐梁金吾
图片:图虫创意、摄图网
视频素材:摄图网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