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近代曾涌现了许多文化名人,严复即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严复学贯中西、才兼文理,是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诗人、书法家,更是独享盛名的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与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同为“在中国共产党未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一派人物”。在他67年的人生中有二十多年是在天津度过的,津沽大地清晰地记录着严复一生探求的烙印。
倾力培养海军人才
严复(1854—1921),谱名传初,投考马尾船政学堂时改名为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州苍霞洲人。1866年,14岁的严复因生活所迫,投考福州马尾船政学堂,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学习驾驶,与他一同被录取的还有邓世昌、萨镇冰等人。1872年,严复北上实习,经浙江、上海、烟台、天津,至牛庄折回,这是严复第一次来天津。
1877年,李鸿章与两江总督沈葆桢奏请选派马尾前后学堂30名学生分赴英法学习,严复便是其中之一,成为中国海军第一批留学生。同年9月27日,严复与萨镇冰等6人通过了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学院入学考试。他们是该校有史以来第一批外国留学生,学校老师对严复的勤奋深表赞赏,曾任教练船总教习的英国皇家海军上校德勒塞评价严复是“非常机敏的军官和导航员”。
1878年,严复以出类拔萃的成绩通过了毕业考试。中国驻英公使郭嵩焘致函英国外交部请允严复再学一年,“俾使胜任中国政府业已为其安排之职位”。
翌年8月中旬严复结束了留学生活。9月底赴母校马尾船政学堂任教习,月薪百元。
8月19日,李鸿章电召严复出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这时学堂尚在筹划阶段,船政大臣吴赞诚奉命主持,在“天津机器局河东一带勘定学堂地基,遴派局员绘图估料,克日兴工”。因尚未委派总办,严复还担起了总办之责。按惯例学堂总办由候补道员品级的官员充任,而严复是武职都司,应还不够资格。1881年北洋水师学堂全部落成,学堂社驾驶专业,额定人数60名,学制5年。
因报考人数不足,是年冬,严复回故乡福州招生。到第二年2月确定了27人,这其中有著名作家冰心之父谢葆璋。
当时风气未开,所招学生仅粗通中国文学,西语西学闻所未闻。在严复的精心管理下,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使学堂很快步入正轨,学生学习积极性日增。1884年,李鸿章在北洋水师学堂请奖折中说:“盖自开堂以来,一日之间,以中学、西学、文事武事、量晷分时,兼程并课,数更寒燠,未尝或辍,叠经季考诸生课业,月异而岁不同。”“堂中所授,多为从前闽厂驾驶学堂洋教习所未及课。”由此可以看出李鸿章对严复的专业水准非常满意。9月下旬,严复兼充“天津水师营务”。1884年12月25日,清廷根据李鸿章的奏报,以北洋水师学堂办有成效,给予总教习都司严复奖叙有差。
北洋水师学堂的整个教学完全参照英国海军教习章程,严复亲自过问课程设置,甚至学生的入学考试往往也由严复亲自出题。制定条例和计划,在堂期间要求学员掌握相当的科学知识。驾驶专业课程分为内堂科目和外场科目。内堂科目包括英语、国家读本(各国地理大要、中国地理、中国历史大要)、数学(代数、几何、三角)、航海学、天文学、海上测绘、静力学等。外场科目有单人教练步兵操法、信号学、成对教练、升桅教练、炮弹及引信理法等管轮科学习“轮机制造原理及运用之术”。内堂科目有:英语、舆地、数学、化学、水学、火学、力学、汽学、格致、锅炉学、制造桥梁学、绘图学等。外场科目与驾驶专业相同。当然他们同时也都学习四书五经。学堂聘请英国军官希尔顿、霍尔克、麦来思和高文为教习,正所谓中学、西学、文事、武事、兼程并课。学生用四年时间完成各种课程,一年上船实习,毕业后分往北洋海军任职。
随着北洋水师学生不断增加,北洋海军急需人才的问题得到缓解,学堂学制延长,上船时间由一年改为两年,入枪炮学堂学习时间改为半年,再学习半年鱼雷、水雷等技艺,总共为7年。
1900年6月,八国联军的炮火炸毁了天津机器局和北洋水师学堂。严复由天津逃往上海避难。
1881年至1900年,严复总办北洋水师近20年,为中国培养了大批海军人才,六届学生共200多人,成为中国海军的顶梁柱。他曾颇为得意地说:“军中将校,大率非同砚席,即吾生徒。”
创办《国闻报》
1896年9月23日,严复与从上海来津的黄遵宪会面,从中了解到不少《时务报》的信息。一个月前,梁启超、黄遵宪等人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旬刊,以变法图存为宗旨,鼓吹维新变法,一时间风行海内。严复高度评价其中所作“皆采富响闳,譬如扶桑朝旭,气象万千,人间阴曀,不得不散,遒人木铎之义,正如此耳。” 刚刚完成的《天演论》手稿寄给梁启超参阅,另捐款100元,以资助《时务报》。
有鉴于《时务报》的影响主要在南方地区,严复遂联合北洋大学总办王修植和天津育才学校总办夏曾佑等人,合议创办一份覆盖北方的报纸。1897年夏,他们开始着手办报的具体事宜。8月,严复托黄遵宪将《国闻报启》带回上海,在《时务报》上刊登。随后筹集资金购置了印刷设备。
1897年,《国闻报》在天津正式创刊,社址在紫竹林海大道。这是近代天津第一份由中国人自办的报纸。至于办报的宗旨,严复在其《国闻报缘起》中谈到:“将以通焉耳。夫通之道有二:一曰通上下之情;一曰通中外之故。”使读者“观于一国之事,则足以通上下之情;观于各国之事则足以通中外之情。上下之情通,而后人不自私其利;中外之情通,而后国不自私其治。人不自私其利,则积一人之智力以为一群之智力,而吾之群强;国不自私其治,则取各国之政教以为一国之政教,而吾之国强,此则本馆设报区区之心所默为祷祝者也!”
《国闻报》为日报,每日出八开新闻纸一张,对折成四页,4号铅字排印,约8000至10000字。其栏目有告白;上谕及京外各衙门奏折,奏折四周留有空白,以便读者日后汇齐裁订成册;路透电报;社论;地方新闻。稿源除选自一百多种外国报刊外,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侧重于京津和华北地区,国外则在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和华盛顿等地设员。在严复的组织下,北洋水师学堂的部分学生也参加了报纸的编译工作。
1897年12月8日,《国闻报》馆另编《国闻汇编》(旬刊)出版。十日一册,每册总计3万余字,以3号字排印。首译域外评论。次译英、法、德、美、日等各国之纪闻。曾刊有严复所译的斯宾塞的《劝学篇》和《天演论悬疏》,即《天演论》的导言部分。
创刊初期,由严复和夏曾佑主办旬刊,王修植和杭辛斋负责日报。旬刊停办后,他们全力以赴办日报,由严复总其成。
严复等人以《国闻报》为阵地,秉承自己的办报宗旨,积极报道维新人士的活动。经常发表社论,抨击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批评国内守旧势力,鼓吹维新变法。不久即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与上海的《时务报》遥相呼应,构成南北两大维新派舆论阵地。
1897年1月胶州湾事件后,严复在《国闻报》上发表《驳英泰晤士报论德据胶澳事》,希望英国能谴责德国的海盗行径。
1898年5月7日,《国闻报》刊载了康有为等人创建的保国会《章程》以后连续发表《京城保国会提名记》,内有刘鄂、傅增湘等人的名字。19日发表评论《闻保国会事书后》。29日至31日,又连续发表康有为、梁启超在保国会的演说词,对保国会做了有力的宣传。
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六君子被捕杀。政变后第七天,《国闻报》在视死如归的标题下,报道了六君子被害的消息,这在全国是仅有的一家报纸。
《国闻报》创刊以来,共发表了42篇社论,其中严复一人就撰写了27篇。文章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即有对外关系的论述、维新变法的主张,也有女子教育、治学经验、伦理道德、传统文化和翻译等内容。
由于严复常以犀利大胆的笔锋抨击时政,该报多次被人弹劾。1898年5月3日,光绪命王文韶严查严复有无与外人勾结之事。王在批评严复“书生之见”后,亦对其大加褒扬。虽说躲过一劫,毕竟《国闻报》一再惊动朝廷,无形中也使报纸大受损害。尽管严复依旧我行我素在报上发表文章,但不得不有所收敛,避免把矛头直指朝廷。1899年2月,由于顽固守旧分子连续不断的攻击,严复不得不将《国闻报》转售给日本人。自此以后,《国闻报》也就失去了原来的宗旨,不再是维新运动的舆论阵地了。
翻译《天演论》
甲午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豆剖瓜分”的亡国危险,严复深受刺激,他决定翻译介绍西方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以警醒国人。他首选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书中的一部分,加上自己的评语,“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天演竞争、优胜劣汰”的进化理念点化同胞,促其猛醒,变法图强。这是严复翻译的第一本书,也是中国人译介西洋学术名著之开端,胡适评价说:“自《天演论》出版后,中国学者方渐渐知道西洋除了枪炮之外,还有精到的哲学思想供我们采用。”1896年10月,梁启超读了《天演论》初稿后又呈奉康有为,傲视同侪的康有为看过后,推崇严复为“中国西学第一”。
1897年底至1898年初,《国闻汇编》连载了《天演论》前九节及自序。
1898年《天演论》正式出版,先后有慎始基斋本、陕西味经售书处重刊本、嗜奇精舍本、富文书局本、吴汝纶节本和商务印书馆铅印本等版本问世。《天演论》中译本版本之多,重印率之高,堪称中国近代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随着《天演论》的快速传播,严复也迅速成为中国知识界的一面旗帜。
《天演论》不仅影响了严复的同辈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也影响到吴玉章、胡适、鲁迅、陈独秀、李大钊、郭沫若、毛泽东等人。当年不少老师就拿《天演论》作教材,使得“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的理念深入人心。
1899年9月15日,日本《万朝报》主笔藤虎次郎访问天津时,拜会并宴请了严复,说已拜读了他翻译的《天演论》,“文章雄伟,好像不是翻译的似的,真是大手笔”。称赞他是“当地第一流的人物”。“虽政变以来,人家钳口结舌。莫有敢言者,他却往往谈论纵横,毫无顾忌。”有意思的是严复在自序中提出的信、达、雅翻译原则,至今仍为人们所遵循。其实他自己在翻译时,“因欲观者易晓”故“不拘泥原文句次”。
自1896年至1908年,除了《天演论》,严复还翻译了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等七大名著,其中以《天演论》最为著名,影响最为巨大和深远。
严复在天津二十余年,取得人生事业一片辉煌。但他曾在津门何处居住过,现已无确切的记载,我们只能从其日记中管窥其行踪:紫竹林长发客栈、发租界裕中洋客店、孙家花园、开平矿务局、德义楼、德源里、宫北大街大狮子胡同……在其日记中记得比较详细的是1899年任北洋水师总办时,3月26日寓所遭遇火灾“居室半毁,不堪更住,移住海大道德源里新居”。
回望严复为人类创造的丰厚之精神财富,对比其可以想见不甚富裕的生活,对其更加感佩不已。时代变迁、历史演进,严复留给世界绚烂多姿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永远珍视。
作者:霍 玉
编辑:王富聪赵昕
团结报文史e家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络我们获取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