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指挥“巨浪一号”导弹研制
参与制定中国探月工程规划
这位八旬老人
又带来一个好消息!
瞄准更深远的太空
我国将开始重型火箭研究
目前,我国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是长征五号,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可以达到25吨。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航天局原局长栾恩杰介绍,未来我国将研制100吨级的重型运载火箭,以满足走向更深远太空的需求。
“论证阶段基本完成,进入到立项的后续阶段,国家正在部署工作,我们争取在十四五能够开始重型火箭的研究。实际上我简单而言,近地轨道达到100吨级的这样一个载荷可以到月亮去了。”
昨天,@央视军事 微博发布这条消息后,网友说:像这样的消息、这样的人才应该上热搜。
八旬老人接“嫦娥”回家
他完成了对祖国的承诺
栾恩杰是我国探月工程规划的制定者、首任总指挥。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地球,顺利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当时,栾恩杰就在前方指挥所,迎接“嫦娥”回家。“台、筒、艇”三步走
一波三折造出“巨浪一号”
大学学习电机专业的栾恩杰,从小的梦想是当一个会修手表的工程师,他从没想自己会与航天打交道。
大学毕业后,因国防工业发展需要,他被分配到航天工业部工作,开始从事武器装备的研制工作。后来,他成为我国首枚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总指挥。
和探月工程一样,“巨浪一号”的研制也经历过三阶段发展;不同的是,“巨浪一号”没有像探月工程一样六战六捷,而是在12年的研制历程中,经历多次失败才最终成功。
1970年,“巨浪一号”正式开始研制。科研人员制定了“台、筒、艇”三步走方案:第一步,先在地面发射台进行试验;成功后,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模拟水下发射的环境;台筒试验成功后,再进行潜艇发射。
让人心痛的是,发射台上的第一发试验就失败了。栾恩杰说:“10多年的研制成果,当你看到一个‘天女散花’的时候,可不是正月十五放花节,那是我们10年的心血。”
科研人员经过攻关和大量地面试验,最终完成了前两个阶段的试验。没想到,刚进入第三阶段“艇试验”又失败了——导弹在空中炸了,栾恩杰说就像又被打一记闷棍。
顶着压力,研制团队分析影像、排查原因,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
短短5天后,1982年10月12日,“巨浪一号”第二次试射,白色的导弹破浪而出,直冲天际,试验成功!
栾恩杰说,没有一个型号的研制是一帆风顺的。但必胜的信心从未动摇!
“失败是对我们的考验,成功是必然的,括弧加的是‘只是时间问题’,只要我们坚持下去,胜利必然属于我们!”
点亮文末“在看”致敬国防科工人
来源:CCTV-13新闻频道
推荐阅读
监制|刘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