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南通41次上榜。通商荟注意,这41次上榜涉及到外贸、营商环境、交通建设、知识产权等方方面面。
其中,有两个名单引起通商荟的注意:“促进制造业创新转型、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等成效明显的地方”“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特色优势明显、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地方”,这两个名单南通全部入选。
《通报》明确,今年将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创建、技术改造升级、龙头骨干企业培育等试点示范工作中获得优先支持。在认定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时予以倾斜支持,对产业集群内重大产业化项目、重大创新平台申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专项资金予以倾斜支持,同时通过政银合作、产业基金等多种方式进行协同支持。
此次,南通制造业发展获省政府通报激励,是近年来,南通坚持制造业向创新转型加速迈进的结果。获省政府通报激励后,南通制造业如何趁势而上?本期通商荟重点梳理了2022年南通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举措,试图为大家找到答案。
关键词:先进制造业、制造强市
近年来,南通坚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不动摇,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制造业发展从“数量追赶期”向“质量提升期”加速迈进。其关键点就是制造业创新转型和产业集群的构建。
通富微电
2021年12月,《南通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正式出炉,《规划》提出五大重点发展目标:
一是质量效益迈上新台阶。“十四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以上。到2025年,工业应税销售实现25000亿元。
二是结构优化铸就新动能。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4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超过47.5%,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00家,国家单项冠军企业(产品)超过30个,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超过200个。
三是创新引领实现新突破。到2025年,规上制造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规模以上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12%以上。
四是数字转型达到新高度。到2025年,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超过6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5%,新增省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工厂)60个以上。
五是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果。到2025年,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制造示范工厂20家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6%,单位GDP能耗完成省下达任务。
目前,南通拥有营业收入百亿级企业11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快速成长,拥有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20家、全省第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27家、全省第五。2021年,全市工业200强企业实现应税销售4459.4亿元,同比增长24.5%,占全部工业应税销售的34.2%。
南通制造业虽取得不错成绩,但对标制造业先进地区,南通在制造领域的研发和生产仍面临众多难题,譬如,产业的层次总体偏低,初加工、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产品占比还比较高;先进制造业规模偏小,产业的凝聚力和集聚辐射能力还不够强;产业链条不长,同质同构现象还比较明显;企业对科研的投入不足,创新人才缺乏,等等。如何突破,南通也一一找到解决办法:
一要在制造业高端化转型上大突破。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抢占技术创新制高点,围绕生物医药、新能源、绿色环保、5G互联网、第三代半导体等重点产业,加快创新强链、配套延链、招引补链,全方位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新的“产业地标”。制造业高端化转型创新,是“制造强市”背后的密码,我们自己手中一定要拿出高端、唯一、不可替代的南通造品牌、名牌产品。
二要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上大突破。深化“智改数转”行动,加快制造业数字化变革,持续为传统产业植入“智能因子”,建好产业“数字化”的“高速公路”;健全“微成长、小升规、高变强”企业培育机制,大力培育更多单打冠军、独角兽和专精特新“小巨人”,助推企业做大、做强、做久。机器换人只是制造业要素升级之一,从“制造”到“智造”还体现在管理、服务的全流程。制造难以突破的背后是企业的管理软肋,特别表现在创新领军人才和运营管理人才的缺乏,培养和发现制造业紧缺人才是当务之急。
三要在制造业全球化布局上大突破。伴随着国内外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全球化运营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和重要的战略选择,寻找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全球化战略和运营模式成为了一个紧迫的议题。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和使用,进行设计、采购、制造、销售以及提供服务,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如何在全球化运营中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布局我们南通制造的“新坐标”?只有放眼全世界,回答和处理好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才能实现由“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的真正转变,开创民族工业发祥地的新辉煌。
关键词:产业集群、智改数转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做大做强重点产业。
在南通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王晖提出“南通强,产业体系必须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着力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产业倍增三年行动计划,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
根据产业基础、未来空间和增长潜力,南通打造特色鲜明的先进制造业体系,主导产业加速集聚,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五大重点产业集群初步形成规模效应,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规模均超千亿,南通将作为江苏首选代表参加全国第三批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全市建成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4个,省、市级特色产业基地48个,为集群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招商工业海门基地全景图
图源:招商局
有了目标,接下来就是路径。
按照“集约布局、集群发展、陆海统筹、生态优先”总体要求,强化全市制造业发展“一盘棋”,形成“一核带动、两带引领、五园支撑、多极集聚”的产业空间布局。
一核带动,即是形成制造业创新发展带动核。
两带引领,即是形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带,加快培育沿海高质量发展带,优化提升沿江绿色发展带。
五园支撑,即是依托五大国家级开发园区,形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支撑。
多极集聚,即是建设先进制造业网络重要节点,比如说打造三大枢纽经济产业园,巩固提升船舶海工、现代家纺、海安装备制造、开发区大数据等4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等等,形成多点支撑、多极发展的产业梯次升级布局。
随着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62.4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4分。在2020年单位GDP能耗全省最低的基础上,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继续下降8%左右。
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毫无疑问,“智改数转”已经成为2022年南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
目前,南通全力以赴谋划集群建设,扎实推进产业倍增三年行动计划,聚焦优势产业加速集聚、重点板块率先突破、重大项目强劲支撑、龙头企业示范引领、运行质态明显提升等五个方面,配套“绩效评价”“智改数转”“列规增收”等有力举措。同时,挖潜增效推动项目建设,研究修订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措施,对照产业链地图,进一步加强投向引导,全年确保新开工超亿元工业项目不少于350个、超10亿元工业项目不少于120个。
今年初,南通发布《南通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和相关工作部署,每年安排4亿元财政资金专项支持“智改数转”。期待三年行动计划完成后,全市9000家规上企业全部实现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届时,智能制造、数字经济将为南通实体经济发展拓展又一个万亿级的星辰大海。
参考资料:
1.南通日报:《推进“制造强市” 务求“三大突破”》作者:凌云
2.新华网、南通网、南通市人民政府网站、通商荟往期报道等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10天不到签约数个重大项目!“再建一个南通”的时机到了?
戳戳戳!!!查看更多精彩内容!!!